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248讲】孙 钧《科学、未来与人生》内容精粹

    2014-12-03 网站管理员

    第248讲

    科学、未来与人生

    ——与老师、同学们浅话在科学创新中的治学与成材

    孙 钧

    (2014年11月13日)

    [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的态势和社会对科学的需求,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科学的未来。过去,科学可以不完全依赖生产和社会需求,只借助自身的认识逻辑与思维而发展,并产生新的知识;当今,这种“网络式”学科结构层次的重心将发生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当代科学创新的社会挑战,青年师生必须坚持努力,在治学与成才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首先,治学与成材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其一,书香家庭、父兄榜样。其二,有的人出身贫寒,童年过得非常艰辛,但他们仍旧志存高远。其三,老师的循循善诱和悉心教导也是必要条件,所谓名师出高徒。当然,这三者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三个客观因素在人生道路上仍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治学与成材的道路上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关键是钻研,兴趣可以培养、不会一成不变。第二,淡泊名利,不怕失败,执著以求,勇于探索。第三,有自信心,有质疑精神、科学想象力和洞察力。

    要想获得成功,治学方法与教育改革也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自觉并争取接受好的科学教育和文化传统的不断熏陶。当然,理论虽然重要,但实验是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发展的根本源泉。其中,相互交流、讨论与合作是探究科学真谛的最好途径。另外,公认的成就必须经过“同行”、“实践”和“时间”三者的检验,切不可只孤芳自赏,陶醉于数学、力学游戏,“理论一大套,实际不对号”。其次,我们不能拘泥于本专业。另外,青年要有远大志向,否则,科学事业就不能前进,国家民族也不能创新发展。再者,做学问不一定要在良好的环境中。现在的青年们,要向老一辈学习不畏艰难,不断探索的求学精神。

      在教育改革上,对研究生和博士生,要善于诱导:既要以“启发”、“引导”、“创新鼓励”,代替传统的“灌输”和“应试”、“分数第一”的教育模式;又要不满足于“模仿”和“跟踪”,要敢于“质疑”和“挑战”已有知识,善于“思考”和“另辟蹊径”,提出新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同时,我们要教育学生既要敢于开拓新的学科前沿,又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切不能“心比天高”,而行动又跟不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潜心探索,甘于寂寞,百折不挠,切勿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浮躁不实,只“蜻蜓点水、浅尝即止”。

    [经典语录]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而“钻研”是萌生兴趣的源泉。兴趣可以培养,只要深入钻研,就会发现其中的兴趣,越钻研越有兴趣,渐渐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主讲人简介]

    孙钧,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荣誉教授、博导,国际知名岩土力学与工程、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长期从事高校地下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进行地下结构理论研究,对发展地下结构流变力学、粘弹塑性理论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学科有重大贡献。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