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四种修养
阎崇年
(2015年3月18日)
[核心内容]
传统文化所涵盖的面非常广,中医、书法、绘画,以及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的戏剧艺术等都属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如《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都属于传统文化的内容,而且,《春秋》中还涉及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3部传记,而《礼记》《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大学》的开篇就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了“止于至善”,书中提到了八目八条,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我的切入口便是修身。《大学》中的“修身”包括“身体”和“心灵”两部分。我要讲的“四种修养”便是:“修身”,即身体方面;“修心”,即指心灵与灵魂;“修学”,即指格物致知;“修行”,即指言行一致,也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的“行”。
我总结了一条关于健康的经验:身体的健康程度决定事业的发展程度。只有保养好身体,才能有所作为。“修身”较为复杂,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修身”的同时要注重“修心”。正如范仲淹所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抑或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青年一定要以“四为”“修心”。
我们除了要阅读专业书外,一些非专业的书,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经济等类别的书也需要阅读,以此提高自身素养。同时,读书要恒久,要终身读书,手不释卷。
现代教育的一个优点便是: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有近30年的时间可以集中精力读书。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脱离现实。如此一来,便容易产生一种偏向,即言行不一,眼高手低,成为思想的巨子,行动的矮子。“言行合一,行重于言”是修养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时候,我们往往贪一时之功、一世之功或者一地之功,洋洋得意,不可一世。我们应该不贪不求十世之功,更不求百世之功。孔夫子之功已有2000多年,并且还在发光发热。所以,同学们要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世的功德,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并且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往日不可追,趁当下,同学们应该互相勉励,继承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从我做起,落实到“修身”“修心”“修学”“修行”的实处,要言行一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一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经典语录]
要树立远大志向,做一世的功德,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并且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主讲人简介]
阎崇年,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蓬莱市戚继光研究会名誉会长。被北京市政府授予“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史、满学和北京史。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已出版《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等论文集4部,《努尔哈赤传》《古都北京》《天命汗》等专著16部。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1-6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等11部。发表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