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彤云——明中晚期越中文化现象简析
汪柏江
(2014年4月10日)
[核心内容]
六七千年来,越文化的历史发展从未断绝,并且形成了相对比较集中、非常璀璨和光芒四射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两个,一个是王羲之,一个是谢安。刘禹锡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与“谢”指的就是王家和谢家。第二个时期是明中晚期。在明中晚期,绍兴又形成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文化群体,并且对中国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那时候的领军人物是王阳明。明朝时期余姚其实是绍兴府下的一个县。王阳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而且最后逝世也葬在了绍兴。第三个时期是民国。民国时,绍兴在中国文化史上又爆发出一道绚丽的光芒,那时候的代表人物是蔡元培。史学家有一句话形容民国乃至辛亥革命之前全国的文化状况,叫“一部辛亥史,半部在浙江”,“半部在浙江”其实有半部在绍兴。在王阳明之后,绍兴还出了很多文人和大家,这个是我讲的“彤云满天”。由于人物实在太多,三言两语难以表达。王阳明带的弟子中绍兴籍的就有400多位,其中很多人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财富。
如果仔细梳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从家族、姻亲、师承、结社这四个方面把这些名人全部都贯穿起来。名人之间的关系要么是同一个家族中的人物;要么是姻亲关系,因为古代人讲究门当户对,如果家里有比较优秀的男丁,也会找一个有相应家庭背景的女子做他的夫人;要么是师承关系,就是老师带弟子,不断传承下去;要么是结社,就是结成各种社团,然后把方方面面的人物结合在一起。
当时绍兴不止出了一两个名人,而是不管在政界、思想界还是文化界都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特别是刚才讲到的大家族,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相当不容易。有的是叔侄一起中的进士,有的是兄弟两个同榜进士,有的像陶家祖孙五代都是进士,这足以证明绍兴这个地方书香气氛非常浓郁。这个传统和这些人物的诞生跟王阳明有很大的关系,王阳明的学说通过他的弟子传承下来,影响绍兴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明末清初时期,几乎整个绍兴文人群体的行为都是非常壮烈的,而且这种壮烈出乎我们在座所有人的预料。那个时候,一些在朝为官的,哪怕只是乡绅,都选择了自杀这种非常壮烈的举动,幸运的是,即使有这么壮烈的结束,整个绍兴的文脉还是没有断。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两条路格外重要,它们决定了绍兴文脉从清代到民国还可以传承下来。
[经典语录]
绍兴不止出了一两个名人,而是不管在政界、思想界还是文化界都有一大批赫赫有名的人物,特别是刚才讲到的大家族,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相当不容易。
[主讲人简介]
汪柏江 绍兴地方文献收藏家。自建天泉山房藏书楼,收藏原绍兴一府八县地方文献古籍3万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