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238讲】刘大为《语言的极限在哪里》内容精粹

    2014-05-01 网站管理员

    语言的极限在哪里

    刘大为

    (2014年4月17日)

     

    [核心内容]

    文学语言通常指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家是最为活跃的修辞者,传统的修辞教学、修辞研究主要都是通过文学语言进行的。日常语言过滤了我们的激情和丰富的感受,只剩下一个司空见惯的世界,只有在文学语言的超越中,我们才发现真正的自己,表达向往中的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丰满的自己。我们在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发现作者能够通过语言,把我们内心要说的话说出来,能够重新体验一下那些经历过、感受过,却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东西。我们得到了共鸣,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提升,这个过程经常被称为“意会”。语言的痛苦就在于似乎清楚地感受到,似乎清楚地知道要说什么,但是偏偏说不出来。所以,当一个人努力摆脱语言的痛苦,竭力将意会到的东西说出来的时候,就可以认为他进入了文学语言的境界。这是文学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况。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一大差别就在于前者说出了后者所不能说的。品味文学语言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生活,拓展我们的生存世界。如果把文学家的工作高度地抽象化,就会发现他们是在摆弄一些文学符号,为的是让这些符号能够以最恰当的方式排列,带给世界和自我最真切的认知和最诚挚的感受。

    品味文学语言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生活,拓展我们的生存世界。文学语言萌生于日常语言,日常语言也充满了文学语言的努力,每一个意欲表达,每一种对世界独特的经验和感受会在不经意之间走进文学语言的境界,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一不小心中进入文学语言的境界。所以文学语言就是在探寻语言的底线究竟在哪里。它不仅仅是修辞语言的极致,也可能是科学语言的极致。日常语言实际上是文学语言的积淀,文学语言是可感受的语言,所谓“说清”不仅仅是获得清晰的逻辑架构,也是让语言在更清晰的同时有更深刻、更丰厚的可感受性。一般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语言的结构越紧密,语言的可感受性越弱,反之则越强。

    语言的修辞性越强,理解难度就越高。越是能够轻易理解,一笔带过的语言,往往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理解难度越大,我们停留在上面的时间越长,引起想象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理解难度一旦增加,为了建构语言片段之间的意义联系,我们就会被迫去想象、去搜寻知识的储存,去发现可能的一切关系,可感受性也就被刺激起来了。可感受性还应包括激发进一步想像的可能性,将语言要说清的内容留给文学语言的接受者去自己说清。文学语言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每个人都应该把隐藏在身体里的潜能激发出来。

    [经典语录]

    品味文学语言可以丰富我们的内心生活,拓展我们的生存世界。

    [主讲人简介]

    刘大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修辞学会副会长,原《当代修辞学》杂志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修辞学、语法学、语用学等。主要论著有《比喻、近喻与自喻》、《比喻与创新思维》等,以及《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谐音现象的心理机制与语言机制》《修辞性疑问:动因与类型》《语言对自身的指称》《意向动词、言说动词与篇章的视域》《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作为语言无意识的语感》等论文。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