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217讲】张福贵《“小鲁迅”与“大鲁迅”:鲁迅今天离我们有多远》内容精粹

    2013-08-06 网站管理员

    “小鲁迅”与“大鲁迅”:鲁迅今天离我们有多远

    张福贵

    201357日)

    [核心内容]

    鲁迅由生到死,对他的骂声一直不断,这可能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因为鲁迅的整个人生、思想、学术地位、文学创作都遭到了毫无例外的贬损。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人们如何贬损鲁迅:对鲁迅文学价值的否定、对鲁迅性格的否定、对鲁迅道德人格的否定、对鲁迅政治立场的否定、对鲁迅文化观的否定。对于鲁迅的一些非理性评价,并不都消极,他包括了个人主体性的觉醒,对鲁迅“个体人”认识的深化。

    对于“小鲁迅”的一个宏观的理解又涉及到第二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刻画,如何肯定“大鲁迅”的价值,这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冷静地看待鲁迅在今天对我们社会的意义。当下社会正处于非常严峻的转型期,过去,人们都从经济、制度的角度,或者是经济生产方式的角度解释它的特点。但是我认为,今天的转型期,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形式的转化,而是整个社会的转化,这个社会的转化就包括了人的转化和文化的转化,其实这才最关键。今天我们社会的所有问题,其实都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人的问题。而鲁迅终生所完成的命题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现代化,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改造国民性。人们一直认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之父,但却忽略了鲁迅是中国新文化和中国“人的变革”的创造者。鲁迅是一个让我们民族性进行改造的倡导者,而五四文学的主题其实也就是人的解放。有人曾经把救亡和启蒙当成对立的立场,或者两个任务来看待。我一直不同意这样的看法,我认为救亡和启蒙是人解放的不同内容,由于时代不同,这个不同的内容转化为不同时期和阶段的不同主题而已。它始终是沿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在行驶,那就是人的解放。鲁迅小说的主题也就是人的解放。五四时期的两大主题——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在鲁迅的小说中也都得到了显示。

    如果把鲁迅的思想和鲁迅所批判的现实,纳入到当下的社会中,就会发现二者之间有着极其大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一方面使我们感到高兴,尤其作为故乡人,你们更应该高兴,因为在绍兴师爷的传统熏陶下,终于培育出了鲁迅这么一个思想深刻、有历史洞察力和预见力的伟大思想家。一切都在鲁迅所指之中,或者鲁迅昔日所指正是之今日所在,难道这样没有意义吗?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悲哀,因为随着时间和历史的发展,他的思想理论和当下文化与民族性的改造,关系似乎不大,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也许有一天这个社会真的不需要鲁迅了,那就可以说是这个社会真正完善和理想了。

    [经典语录]

    我们宁可接受鲁迅是反传统的批判,也不能接受鲁迅是传统继承的肯定。因为批判,更能接近鲁迅的文化本质;而肯定,恰恰远离了鲁迅的文化本质。

    [主讲人简介]

    张福贵,吉林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任吉林大学人文学部学部长、吉林大学东北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华夏文化论坛》(CSSCI)主编。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专家组成员、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鲁迅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中日比较文学、东北地域文化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独立或合作出版学术专著9部,译著2部,主编学术著作和教材7部。论文80余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文摘报》、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并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东北地域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20世纪中国文学》编写组首席专家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等,论著曾获首届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丛书作者之一)、教育部第二、第四、第六届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及三等奖等。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