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桃花源
——伟大诗人陶渊明构建的和谐社会理想及其现代意义
范子烨
(2012年11月13日)
[核心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被人遗忘,是因为它比较典型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于一个乌托邦世界的向往,代表了东方的古老农耕民族的一种理想。这种理想表现在物质层面就是没有战争,能够解决温饱,从精神层面上来讲就是人人相敬如宾,自得其乐。
历来对《桃花源记》的研究很多,争论也很多,特别是对文中“渔人”的研究甚至成了一种类别研究。陶渊明笔下的渔人形象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特点——有一种审美的眼光,他是自然山水的欣赏者、赏爱者。陈寅恪先生曾解说:“《桃花源记》的‘渔人’形象既负载着我国古典文学的‘渔人’描写传统,也有其历史人物的原型。就传统而言,他是虚的;就原型而言,他又是实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正是《桃花源记》叙事艺术的主要特点。”他还说:“:“《桃花源记》它是寓意之文也是纪实之文。”所以,面对这篇作品,必须把它的寓意和写实区分开来,而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桃花源记》中的写实部分不无联系。陶渊明通过藏名于文的表达技巧,把自己的家庭关系、农事耕作、居住环境与理想生活都隐匿在《桃花源记》。但《桃花源记》的艺术建构不仅仅表现在寓意之文和纪实之文的结合,还在于它的故事情节吸收了当时当时江南地区的民间故事文本的养分,并进行改造和发挥。
除此之外,《桃花源记》所表现的境界,是至真、至美、至善、至爱、至公、至理的和谐社会,融合了道家哲理和儒家思想,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有深刻的启发。
[经典语录]
即使是在新时代,我们也要提倡一种劳动的精神,倡导质朴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
[主讲人简介]
范子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选》学会理事、中国孟浩然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理事、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古文学与文化。主要著作有《〈世说新语〉研究》《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悠然望南山——文化视域中的陶渊明》《中古文学的文化阐释》《春蚕与止酒——互文性视域下的陶渊明诗》和《竹林轩学术随笔》,发表学术论文近二百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