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开放
李培根
(2012年12月18日)
[核心内容]
自由发展需要心灵开放。怎样看待自由发展?不妨从教育与受教育的视角看。对教育者而言,所谓“教育者”就是教育的管理者、教师。教育者如何使学生能自由发展?如果教师认为“我教什么,你学什么”,这很简单,但显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自由发展。对受教育者而言,要想自由发展需要必要的知识、能力与手段,这些恰好在学校学习所应该得到。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肯定有限定,不是绝对自由。学生在教育框架中总会受到某种限制,那么,在这个框架中学生如何自由发展?需要同学思考。但如果你自己的心灵开放,即使在教育框架里,还是能够得到很多资源,有利于自己更好成长。
对自己开放,还有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心理学家们都有一个共识,实际上一般人的潜能只开发了百分之几,有的说6%,有的说10%有的甚至说4%,但共识是不到10%,也就是说,你们绝大部分的潜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所以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很多事情其实你能,如果能由发展,你的潜能一定会被开发出来。要想自由发展需要心灵开放,这都联系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好的地方,或许对同学们来讲是一个框框,限制了你们的某种自由,但如果我们的心灵对教育开放的话,你还是可以在这个框框里自由发展,有自由自觉的活动。你可以不断尝试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尽管老师没有用启发式教育方式开导你,但你可以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质疑,主动实践。每一个人要想到怎么更好融入社会,人本来就是社会人。有些人会逃避社会,严重逃避的话,对自己是一种悲剧。同样每个人都存在和别人之间的关系,同学中间往往有少数人的心灵很难对别人开放,对他人的封闭其实意味着自身的不自由。我们强调自由发展,但如果你的心对别人封闭的话,这本身就是不自由。对他人尊重与信任,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这个道理太简单了,同学一定要意识到这点,心灵对他人开放也使自己受到尊重与信任,也能够使自己更好地发展。把握未来与过去,引用哈佛校长福斯特的话:“那么,就让我冒昧地做一个定义。大学的本质是对过去和未来负有独一无二的责任——而不是完全或哪怕是主要对当下负责。”我们的教育面向人不够,面向世界不够,面向未来不够。
总之,最关键的是我们需要自由发展,自由发展需要心灵开放,要从深层次理解心灵开放。心灵开放需要宏思维,需要责任感,需要美感,要当心虚拟的陷阱。
[经典语录]
我们要避免心灵被役使,尤其在社会上可能有从众效应的时候,自己要清醒,要保持心灵的独立。只有心灵独立,你才是清醒、自由的;否则,你就会被别人,被这种从众的效应役使。
[主讲人简介]
李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教育部机械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校制造自动化研究会理事长、湖北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发表科技论文近百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1999年获得美国SME/CASA颁发的“大学领先奖”(University LEAD Award)。2005年、2009年分别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