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艺术
陶文鹏
2012年4月24日
[主讲人简介]
陶文鹏,现任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遗产》顾问。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唐宋诗美学与艺术论》《苏轼诗词艺术论》《宋代诗人论》《唐诗与绘画》《诗歌史话》《灵境诗心——中国古代山水诗史》和《古诗名句掇英》等。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文学评论》等刊物发表专题学术论文近百篇。
[核心内容]
以意象诗为主,是中国诗歌的鲜明特点。“意象”即“寓意之象”,是饱含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意和象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情和景、心和物、神和形的关系。意象是构成诗歌的基本材料,诗歌如果是建筑的话,意象就等于建筑的一个个砖瓦。
意境由意象组成,是一种情景交融的空间境界。它和意象是部分和群体、实和虚的关系。好的意象是生动、具体、新鲜、有独创性、有个性的。好的意境应该是含蓄的,立意比较高、深、宽大,能够启发人很多想象的。
有一些意境通过几个意象、几个名词直接组合就可以产生了,比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直接并和成为一个意境。这是中国诗特有的。
好的意境除了靠字的组合外,还必须有好的构思。所谓构思,就是整个诗的结构,讲究小中见大,从反面、侧面入手。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就是千古绝唱,四句诗就写出了赤壁之战的地位、意义,还隐含自己的抱负。
赋、比、兴是营造意境和意象的艺术手法。“赋”即直接叙述、直接描写,是最常见、最常用的写法。“比”就是比喻,以此比彼,触类旁通。“兴”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起兴,先言他物,先说其他的物体来引起;还有一个意义,“兴”等于是一个象征、隐喻,全诗都可以用。用象征的手法来写诗就更高一筹。象征手法能使诗歌的含义不定指、不确指,即具有多义性,立意深远。多层次的意境就靠象征手法来写诗,以使意境不浅。
除了象征之外,写意境最多见的修辞方法是夸张。写诗是浪漫的,是可以夸张的,也是可以缩小的。还有一个基本的修辞就是拟人。写诗要表达感情,为了表达感情,世界上任何事物,不管是麦克风、茶叶、桌子、茶杯,都可以比成有感情、有心灵的东西。
写诗创造意境,一种叫“写境”,另一种叫“造境”。前者是现实,后者是理想。这两种都可以创造出非常好的意境,各有其长,并且两种都值得我们学习。古代经常说“着一个字,境界全出”,只要一个字写得好,境界全出。所以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很注意提炼一个字。
最后,创造意境要注意语言的音乐美。诗歌跟其他文学不一样,它的语言带有韵律美,包括内在的旋律美和外在的旋律美,节奏感非常强。正如郭小川所说的“诗歌就像一条叮叮当当作响的河流”。
[经典语录]
汉字本身就有形象,只有汉语最适合诗歌,汉字的性格使得意象诗成为我们中国诗歌一个最鲜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