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到西方
陈瑞琳
2012年5月30日
[主讲人简介]
陈瑞琳,旅美作家,海外著名文学评论家。美国休士顿《新华人报》发行人兼社长,休士顿时代华语广播电台节目主持人。曾任海外新移民作家国际笔会会长,同时兼任中国南昌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校客座及特聘教授,国际汉学研究员。2000年散文《他乡望月》曾荣获《世界日报》暨洛杉矶作协联合征文首奖。散文《巴黎寻梦》荣获2005年“全球华人旅游文学征文大赛”优异奖。2009年《家住墨西哥湾》荣获首届“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同年荣获第一届《世界华人周刊》杰出作家奖。2010年荣获台湾侨联 “海外华文著述奖”小说类第一名。2005年荣获中国《文艺报》评选海外唯一“理论创新奖”。2011年3月8日中央四台“华人世界”特别播出“凿碑立传的文学女人” 专访节目。
[核心内容]
东西方的文化一直在融合较量,我主张青年时多接触西方文化,老年时主张回归东方。西方文化的核心是个性价值,西方文化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人的权利和尊严。在西方这20多年来我体会最深的就是他们把人当作人,他们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是需要尊重的,每一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得有尊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文化对青年人尤其是他创造社会价值的时候,即个性价值核心价值统一在一起的时候,对这个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在四大文明中屹立不倒,因为它有一个调节的功能。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伸缩性,能吐故纳新。中华文明不断吸收外来的,融合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优势。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一个中庸,这种智慧能使中国人做事情不走极端。
这些年,从出国开始,我就开始关心我们大陆出去的这一批作家,他们是怎么创造出自己作品。海外作家有自己独特的视野,他们的创作恰好可以填补中国当代文坛的某种缺陷。简单地说就是现在的中国当代作家需要突破。当代中国作家,一个是底子不够,一个是缺少西方文化的视野,还有就是趴在地上写作,另外一个就是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很多限制。相对来讲,海外作家内心比较自由,但是他们的生活提炼就没有国内的作家那么凝练。全世界只有中国是给作家发工资的、养着作家的,令他们有时间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
海外作家站在东方和西方之间,长的是东方人的脸,但是内心已经不完全代表东方文化了。所以海外作家就变成了一个边缘人,变成了一个在中西方文化中间的边缘人。“边缘人”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我们有双重的焦虑:我们生活在西方,会觉得这个社会太注重个人,所以这个社会有它的问题;在东方我们又会觉得这个社会不太注重个人,也有它的问题。这两种文化在我们身上带来的焦虑、挣扎是很明显的,所以,海外的作家要表达的东西恰好是一种焦虑感。
最后,我以自己成长的经历鼓励大家:不要怕生活中的艰难,不要怕困难,不要怕挫折,也不要怕人生的不完美。正是这种磨难你才能坚强,正是因为有不完美,你才能前进。所以,做我们自己喜欢做的事,爱你们自己想要爱的人,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经典语录]
离开了这个乡村之后,我就特别喜欢人,对人的热爱可以说是我人生最大的一个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