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176讲】杨晓文《鲁迅、丰子恺与厨川白村》内容精粹

    2013-06-26 网站管理员

    鲁迅、丰子恺与厨川白村

    杨晓文

    2011922

    [主讲人简介]

    杨晓文 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日本文学、中国文学,异文化·国际理解,亚洲留学生等。近年专心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日文著作《丰子恺研究》、《异国人与Japanese——何谓异文化?何谓国际理解?》等,中文合著《日本文学史》等,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论文若干。

    [核心内容]

    近年,在鲁迅的创作研究之外,鲁迅的翻译在某种程度、某种意义上已成为一种“显学”,论文及专著也陆陆续续出现。在日本的中国研究经历了从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的转变,开创对鲁迅先生研究的是一个叫竹内好的人,他写了一篇《鲁迅论》,是在战争期间写的。他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的,他这样写,就是想把鲁迅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推给日本,所以他所做的贡献是开拓性的。他之后出现了新一批研究鲁迅的人。

    19253月,日本人厨川白村著的同一本《苦闷的象征》,被两个不同的中国人:鲁迅、丰子恺全译出版。鲁译在北京的新潮社印刷,丰译出自上海的商务印书馆,一北一南,同时问世。这是中国出版史上并不多见的一个佳例。

    需要指出的是:在19253月的这个时点上,鲁迅与丰子恺接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平台是一样的,而他们接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动机目的、方式方法等又各不相同。这些将通过下面对鲁、丰两人的翻译进行的具体研究,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鲁译《苦闷的象征》和丰译《苦闷的象征》虽然在不少地方有错译误译,但瑕不掩瑜,这两种译本在总体上传达出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译笔也分别具有各自不可替代的文字魅力,把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介绍给中国的大江南北(鲁译主要在北方得到广泛阅读,而丰译的读者多在南方)。这两种译本不仅影响了192030年代的整整一批中国知识分子,而且在199152,远在新加坡的华文作家张挥身上也有受到它影响的明显痕迹。

    鲁迅和丰子恺根据各自的需要、目的而全文翻译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并在19253月同时出版。这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受过其影响的鲁迅扬弃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而丰子恺则一直再消化、继续接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通过到此为止的研究分析,我所想指出的是:同样译介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鲁迅、丰子恺,有着迥异的接受过程,接受结果。这是因二人的人生追求、文艺需求、审美探求等的不同而异。鲁迅先生翻译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就是想打破中国文坛的沉闷。对于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鲁迅经历了一个从接受到扬弃的过程。丰子恺则有所不同:翻译出版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后,他一直不断消化、吸收。

    [经典语录]

    艺术是苦闷的象征。对我来说这话仍有其现实意义。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