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173讲】林亚南《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内容精粹

    2013-06-27 网站管理员

    陈景润的传奇人生和精神魅力
    林亚南
    2011526

    [主讲人简介]

    林亚南 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在德国Bielefeld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国家精品课程《高等代数》负责人,福建省教学团队“代数学科教学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代数学。1998年以来连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核心内容]

    陈景润19335月出生在福州市闽侯县,在厦门大学陈景润受到了比较严格的数学训练。当时的系主任方德植教授先后给他们讲高等微积分和高等几何。在厦大读书期间,陈景润的生活非常节俭——家里姐妹比较多,生活比较困难,所以他的生活出奇地节俭刻苦。

    19537月,他提前毕业分配在北京四中。由于身体不好,陈景润在北京呆了一年,被辞退回家在福州摆地摊,当时的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获悉后,让他到厦门大学数学系工作。那时陈景润为了掌握华罗庚先生的《堆垒素数论》,他没有休息时间,几乎不停地反复构想、思索,终于写出第一篇论文。华罗庚先生看到后,很受赏识。于是,1957年,华先生把陈景润调到北京中国科学院,亲自培养陈景润。

    1960-1962年,他转入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1962年陈景润回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后,就迷上了哥德巴赫猜想。当时陈景润不但患有结核病,并且还患有腹膜炎。所以他经常是拼命地工作,拼命工作到不行了,就到医院去住院。他的刻苦并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

    1966年,陈景润在《科学通报》上宣布他证明了“1+2”。当时陈景润写的是摘要,因为陈景润的证明写了180页,论文里面他只举出了一个主定理和几个引理,所以没被认可。1966年,十年浩劫开始。陈景润也没有逃脱被批判的厄运,但是,陈景润有哥德巴赫猜想支撑着他,有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有“1+2”的手稿需要他重写,需要他修改。整整7年,证明过程的演算,他全部是趴在床板上一笔一划算出来的,总共写了两个麻袋的草稿纸。陈景润从一开始的180页到最后发表的18页这样一个过程,是非常艰苦卓绝的过程,也是方法创新的过程。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正式发表了他的证明全文。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陈景润的论文一经发表,马上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人们称赞他是“光辉顶点”,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经典语录]

      哥德巴赫猜想提出来至今已260多年了,近一百年来吸引许许多多国际数学家们在攻克它,然而陈景润的“1+2”的成绩到今天还处在国际领先水平。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