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178讲】李 松《美术与视觉文化——对作品的多角度解读》内容精粹

    2013-06-28 网站管理员


    美术与视觉文化

    ——对作品的多角度解读

    李 松

    20111021

    [主讲人简介]

    李 松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汉唐美术史,佛教美术史,道教美术史。主要著作有《长安艺术与宗教文明》、《论汉代艺术中的西王母图像》、《远古至先秦绘画史》、《陕西古代佛教美术》等。2009年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国家最高美术奖项);2002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1999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首届“美术学论文奖”一等奖。

    [核心内容]

    美术的专业就是“穿越”问题,不停地在各个时期、各个时空“穿越”:一会儿到汉代,一会儿到唐代,一会儿到元代,一会儿又到当代,其实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文化问题不仅仅是当代才有的问题,很多问题都是有历史渊源的。我们的文化事业就是两个事情:一个是在大学中塑造我们的健康心理,不至于学生毕业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再者就是传承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我们的文化我们不能放弃它,不能把它打倒。

    美术的对象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东西,美术一是欣赏,一是感悟,还有一个是研究。欣赏的层面是最基本的层面。感悟是你对这些作品不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而是对你产生一些作用,对你的思想、对你的情感甚至对你的生活产生一些作用,这就叫感悟。第三是研究,这可能是少数的人去做,其实也不需要大多数人去做。

    理解艺术作品的两个原则:首先是一个谈艺术、理解艺术作品的原则,我们要去追问这个表象后面的东西。第二原则是不能孤立地而要整体的去看对象,我们观察一个对象的时候,不管它是一个视觉材料、一个文字材料或是一句话或是什么别的,一定要考虑到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一部分。

    欣赏艺术作品主要从艺术形式的理解、技术层面和规则层面;主题内涵的理解、形式与主题内涵结合的联想、比较性的理解:观者的参与、辩证性的理解与联想、对于艺术形式传统的一种追溯、感悟与联想性的理解——诗意的辐射、历史原境性的理解、历史过程性的理解等十个角度考量。

    [经典语录]

    艺术不能用一个尺子来量,一定要把它放在原境中。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