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文章鉴赏及《新华文摘》选文取向
喻 阳
(2011年11月3日)
[主讲人简介]
喻 阳 《新华文摘》总编辑,编审。师从我国著名西方哲学研究专家苗力田先生,从事希腊语和希腊哲学研究,是我国第一部西方哲学家著作全集《亚里士多德全集》编译组成员。出版过《理解柏拉图》、《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论道德、合法性和正义感的心理基础》、《变形:自性的显现》三部独立翻译作品,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化报》、《中华读书报》等发表文章多篇。
[核心内容]
“文以载道”,文章可以影响社会,可以深化认知,可以培养情操,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思维的认识,培养我们的情操,这是我们读文章的主要目的,也是文章的一个主要功用。
传统的文章学研究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文章本体的构成要素、结构规则;二是研究文章的题材、题型、风格;三是对文章的绝对理解、品析与赏鉴;四是文章的写作方法、操作程序、布置文篇等作用法方面的问题。
文章之道,重在创新。什么是创新?文章的创新表现在什么地方?人文社会与科学文章的首要价值在创新,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多少发表的需要。把它梳理成观点、材料、方法这三个方面看你的文章有没有创新。如果这三个方面里有一个方面新,那么我们就说你这篇文章就有价值。在三者当中,观点具有领先价值,即观点新是最重要的。
在有创新的前提下,文章贵在精致。首先要做的就是简洁。一些妙文,比如《古文观止》中的许多文章,可以说达到了不可增减一字的地步。必须在语法、逻辑、修辞方面没有问题,可惜现在的许多文章,包括那些大量发表在所谓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上的文章,亦大量存在语法、逻辑、修辞方面的问题。还需要标点符号、数字用法、注释体例等方面符合行文规范,否则仍难言精致。
文章之妙,存乎气韵。一篇好的文章在我看来是有很强的节奏感,我在这特别强调节奏感问题。文章要有价值,要精致,这是对一篇优秀文章的“强制性”要求,但是气韵之妙则是对文章的奢侈性向往。如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钟书的《管锥篇》、李泽厚的《美的历程》让人读起来能感觉到有很强的学术气韵在。
关于文风问题,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尚简朴,有人尚华丽,有人尚中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都无可指责。但是要注意的是,简朴不是粗疏、简陋,简朴照样可以有气韵;反之,华丽无疑是重美、大美,有能力华丽可以不在意妒者的指责,尽可以华丽为之。
《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是一个政治性、理论性、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的杂志。它认同度极高,属于权威性很强的杂志,选文取向题材前沿、比较宏观,《新华文摘》是一本主流杂志,反映的肯定是主流的声音。涉及到政治问题宗教问题,一定代表的是主流的声音。其次,文章必须有代表性、精致。《新华文摘》的第一大读者群是党政干部,处级以上的干部最爱占百分之三十几。第二大读者群是离退休人员。第三大读者群才是教学科研人员。这个杂志不是纯学术性的杂志,它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但是学术文章的比例可能是最大的。
[经典语录]
一篇好的文章,你要从它里面看得出气韵、神气、韵味、节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