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166讲】丛文俊《“二王”与书法史传承及其当代意义》内容精粹

    2013-06-16 网站管理员


    “二王”与书法史传承及其当代意义

    丛文俊

    2011418

    [核心内容]

    “二王”书法时期有一个历史上任何时期、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天然优势,就是正好赶上书体演进时期,楷书、行书、草书都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且“二王”父子在这里功劳卓著,可以说这三种书体最后就是靠“二王”父子定型的,在推动书体演进的过程中他们的作品逐渐成为楷模。

    从汉代到东晋,历史上记述的这些有名的大书法家都出身豪门,足以看出书法蓬勃向前发展和政治、文化有不解之缘。但王羲之的字被天下人传写、模仿不仅因为他出身豪门,而是有自身的优势。“二王”的隶书是用侧锋写的,当时不能用中锋写隶书,用中锋写隶书是很笨的,尤其那个时候的大字很少。由于当时没有现在的桌子,他们的侧锋和一般的侧锋是存在不同的,他们悬臂而写,用笔非常自由。我们现在要了解“二王”,不要听今天的人怎么讲,不要看古代的书是怎么记录的,要把历史上一层层的包装去掉,还原一个不是书圣的“二王”,而是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二王”,这样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写字的方法以及这么写的原因。我们现在学习模仿“二王”的书法,最忌讳的就是我们没有把古人了解透彻就盲目地说、盲目地做,这是问题所在。

    从审美的角度讲,王羲之是侧锋写字、凌空取势,所以没有起止的痕迹。凡是纸面没有起笔痕迹、直接打在纸上的东西,这种笔画就是萧散渐远,就是空灵,空灵的东西就会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东晋之后不乏对“二王”的继承和发展,但都是形似而神不似,大多没有领悟到其中的精髓。特别是在文化依托缺失、生活经验缺乏、自然美感缺乏的现代语境中造成书法环境的困艰,这是一种遗憾。

    [经典语录]

    我们观察书法时,不要听今天的人怎么讲,不要看古代的书是怎么记录的,要不断地拆掉历史一层一层的包装,还原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二王”,这样才能知道他们的想法、写字的方法以及这么写的原因。

    [主讲人简介]

    丛文俊,吉林大学古籍所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主要研究领域:考古学、汉语文字学及书法研究创作。出版《商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先秦书法史》(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中国书法简史》(光盘版)等,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其中30多篇被海外专业刊物全文转载,论文总被引排序全国“艺术学”前十名。获吉林省政府“长白山文艺奖”、首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优秀会员”称号、中国书协首届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一等奖,当选2009年“中国书坛十大年度人物”,当下最具市场潜力的十大书家之一,当代中国最负盛名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之一,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并讲学。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