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170讲】江 沛《虚拟与历史:“五四”漫谈》内容精粹

    2013-06-20 网站管理员

    虚拟与历史:“五四”漫谈

    江 沛

    2011512

    [主讲人简介]

    江沛 南开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天津历史学会理事、教育部百所重点人文社科基地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天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任日本广岛大学、爱知大学、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中华民国史、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等。著有《战国策派思潮研究》、《红卫兵狂飙》、《国民党政治与社会结构之演变》(下册)、《晚清民国史》等,合著、主编著作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及教学类奖励多项。目前主持有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等。

    [核心内容]

    今天我们讲“五四”,一般不是纪念学生上街游行,是纪念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可问题是,最初的五四运动是狭义的,后来走着走着,经过历史的书写,变成了一个广义的五四运动。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到1949年之后我们的大跃进、“反右”,包括文化大革命,其实民主和科学在中国仍然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发展过程。如果说科学在中国得到更多的赞赏之外,那么对于民主,其实我们一是争议很大,二是理解确实不同,三是我们确实还是走在追求政治民主化这样一条道路上。不能讲“五四”以后这两个口号就深入人心了,如果这两个口号真的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中国之后的经历将会简单地多了。

    从历史知识学的角度看,“五四”知识体系的生产过程,就是把“五四”怎样变成今天这样一个知识架构的过程,它本身就是理解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也是还原历史本相的一个最佳标本。可以看到,我们今天关于“五四”的知识结构里面,其实这些年意识形态的筛选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人物因为后来的意识形态的不同,就被从“五四”的知识体系里面排除出去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很多学理科的就说历史怎么总在变。其实确实是历史在不断地屏蔽掉很多东西,然后我们不断地发现很多东西,又在不断地修正它。历史学不是科学,只能说是人文学科。

    另外,真实历史的“五四”和后来虚构的“五四”之间的差异以及五四运动史研究的轨迹告诉我们:官方史学是完全可以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来构造历史的,很多力量也可以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共同构造历史。对我们做史料的来讲,唯有不断地对史料进行不断的解读,才能逐渐还原历史的本相。还有,其实历史学更多地应是一种理性的研究,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更多地是融进了道德、情绪的评判。这些东西应该从历史的研究中逐渐屏蔽掉,因为道德的评判不是历史的评判。

    [经典语录]

    从后现代史学来讲,一切史学的研究都有偏见。甚至当一切史料被记录下来的时候,经过某种程序的过滤,也会丢失很多信息,最后这个记录就有偏颇。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