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野下的合唱艺术
范晓峰
(2010年4月29日)
[核心内容]
合唱艺术来自西方,大概起源于公元2世纪,主要用于基督教宗教活动。宗教音乐流传到社会,产生一些世俗性作品,也就是用宗教的旋律或者宗教的某种调式配上一些世俗的东西比如歌词来进行演唱。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分为有伴奏或无伴奏两种类型。无伴奏合唱被誉为合唱艺术的最高形式。合唱艺术要求歌唱群体的声音高度统一与协调,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表演形式之一(因为人人都有嗓音)。
合唱艺术美有不同的构成方式。通常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分为同声与混声两种,同声的由男声或女声单独组成,混声的由男声和女声混合组成。按声部的多少,可分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只有一个声部的演唱称为齐唱。在专业领域,合唱特指多声部声乐作品,但在一般人的理解中,一个声部的演唱也称为合唱,是合唱的一种齐唱方式。合唱美有下列表现特征:第一,音域宽广;第二,音色丰富;第三,力度变化大;第四,音响层次多;第五,表现力强。合唱美的鉴赏,就是要了解合唱艺术美的构成方式和表现方式,用合唱思维来观照鉴赏对象,另一方面,也取决于鉴赏者对上述过程的理解程度和体验程度。关于传统合唱美的鉴赏要素,就是在听合唱的时候要注意的音准、节奏、声音和谐程度、声部间的均衡、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是否转换自如,以及对作品处理的表现力和情感变化,合唱队员的精神面貌及歌唱状态,指挥的手势、姿态、准确性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合唱审美判断标准,这与每个人自身的合唱经验和体验密切相关。现代合唱追求的是什么东西呢?第一,在保证合唱思维人声的前提下,牺牲语言的语义内容,用人声模仿其他声音,构成不同声音间的对比和变化,追求声音音色的变化,拓展声音的表现力。这是一个显著的变化。第二,用人声模仿节奏敲击的不同声音变化,追求节奏变换的丰富性。第三,用打击乐或其他非人声的音响来组合,丰富人声的表现力,甚至加入形体表演。
[经典语录]
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合唱的魅力、合唱美的表现特征特别是人声的独特魅力是其他任何一种形式都无法取代的。
[主讲人简介]
范晓峰,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现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常务副主编,兼任中国音乐美学学会理事等。主要研究领域:音乐美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等。出版《声乐美学导论》、《音乐美学基础》(合著)等著作,发表论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