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145讲】朱寿桐《鲁迅与梁实秋》内容精粹

    2013-05-26 网站管理员

    鲁迅与梁实秋

    朱寿桐

    2010612

    [主讲人简介]

    朱寿桐,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跨世纪人才”基金和“优秀青年教师奖励基金”等项目多项。

    [核心内容]

    梁实秋认为“言必称鲁迅”这个现象很糟糕的。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言必称鲁迅”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现代文学家当中,只有鲁迅有资格被称为或者被理解为现代文化资源。鲁迅的思想所代表的那样一种现代文化理念,你可以不太喜欢它,但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也无法绕开它。梁实秋对“言必称鲁迅”现象提出自己观点的时候是一种偏见,但是他的偏见引发了我们对鲁迅的思考。

    梁实秋对鲁迅的翻译进行攻击,嘲笑鲁迅的翻译是“硬译”。梁实秋嘲笑鲁迅是毫无道理的,鲁迅的翻译确实反映了鲁迅一个阶段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倾向,这些思想理念和价值倾向是我们理解现代文化、现代文明、现代文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资源。其实鲁迅选择这样一种翻译思路——“硬译”,也正好在某一方面表明了鲁迅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谨慎的态度,以及一种认真负责的学术、文化态度。

    梁实秋对魯迅创作力存在偏见,认为杂文不算文学。我提出文学有三个本体:创作本体,学术本体和批评本体。鲁迅的那个时代就非常强调文学家对于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责任,不应该只关注文学,而需要对社会发言、对国民以及国民所关心的事情。就是说在批判本体的意义上服务于现实、社会,而在创作本体的意义上表达自己,进入艺术的自由的空间,这才是一个非常健全的文人,一个为社会同时也为历史做出贡献的文人。鲁迅这样一个伟大的形象,启发我们一个文艺家完整的意义。我们从鲁迅那里获得的思想资源、精神资源、文化资源有很多都是出自鲁迅的杂文。

    在革命文学论战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与梁实秋互相之间都意气用事。鲁迅和梁实秋论战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就是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性论。梁实秋主张文学的永久性,文学的永久性就在于它对普遍而深刻的人性的表达,而鲁迅从革命的立场和革命文学家的角度出发,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在强调文学的阶级性方面,鲁迅明显是有偏颇的,因为普遍的人性观念至少比文学的阶级性观点更符合事实,更符合文学的规律和艺术鉴赏的规律。不过,在鲁迅跟梁实秋的革命文学论战中,有一个观点是很对的,他强调人性最终是要归到阶级性的,但他把人性和阶级性结合起来考虑了。梁实秋的人性论强调普遍的人性、深刻的人性其实有点简单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与梁实秋都是非常苛酷的。但鲁迅的苛酷是完成了他的人格,实践了他的人格;而梁实秋的苛酷则刚好违背了他的人格,没有实现他的人格。两个苛酷的人一比较,高下立见。

    [经典语录]

    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我们民族的读书人、我们民族的精英阶层已经决定了鲁迅具有这种现代中国文化的精神资源的价值,别人无法取代。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