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
潘知常
(2007年9月11日)
[核心内容]
《红楼梦》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圣经与美学圣经,把中国历史上最常见的、屡见不鲜的家庭衰败的经历成就为经典。我们通常认为家族衰败无非是两个原因,内忧或者外患,但曹雪芹认为们这个民族的制度安排和人性设计上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缺点,也就是说我们这个民族缺乏一个最大的要素,就是没有爱。制度安排和人性设计不是从尊重人性的角度出发,不是从呵护爱的角度出发,所以导致社会悲剧的重复发生。
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没有力量是因为没有爱,这对曹雪芹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发现。所以《红楼梦》对于中国历史的任何解读不同于儒释道,过去评价中国历史的时候都是用暴力的眼光、道德的眼光,而现在开始用爱的眼光来评价中国历史。林黛玉虽不是《红楼梦》里最美丽、最通情达理的人,但实际上却是中华民族所应该具备的爱的象征,她以爱为支撑,为爱而活着,为爱而死去。不似薛宝钗凭着一颗“机心”,处处算计来算计去,以这样的思维方式来生活,所以她美丽,但并不可爱。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不那么正常的《红楼梦》对中国人性设计的批评是非常深刻,也是非常让人震惊的,对于宝玉和黛玉的推崇,更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理想的样板,打破一个才子佳人的模式。。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人的审美观是不太正常的,没有爱心的文化给中国文化带来很大的弊端,恰恰是《红楼梦》让我们恢复了美德的尊严。在曹雪芹之前,所有中国人塑造的形象都是因为美才可爱,曹雪芹第一次喊出了:因为可爱才美丽。
中国文化从来就是爱无能和美无能,《红楼梦》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实际上就是它有爱,它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第一次光明正大地表达了对爱的欲望。二十世纪中国人虽然引进了科学与民主,但却没有有引进西方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爱,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在处理人与灵魂、人与自己的精神的关系时无所措。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没有这样爱的表现,尽管《红楼梦》里已经开始“染”上健康的美的主义,但因为我们的培育和关注不够,所以在很长时间内并没有被大众注意到,这恰恰是西方文化给我们的最大提醒。
[经典语录]
中国引进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却没有引进关于爱的信仰,这是中国人在处理人与灵魂、人与自己的精神关系时无所措的根本原因。
[主讲人简介]
潘知常,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国际传媒研究所所长,曾任南京大学企业形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历任《美学与文艺学研究》副主编、中国民盟中央委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广播受众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年美学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领域为:美学基本理论、中西比较文化与美学、媒介文化、传媒批判理论研究。出版《生命美学论稿》、《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等学术著作15部,在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