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76讲】田本相《焦虑·苦闷·残废——对曹禺戏剧审美现代性的探寻》内容精粹

    2013-03-17 网站管理员

    焦虑·苦闷·残废

    ——对曹禺戏剧审美现代性的探寻

    田本相

    20071129

    [核心内容]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黑奴吁天录》作为一个标志来计算,今年是话剧诞辰100周年,在这100年的时间里,中国话剧社取得了重大成就。曹禺作为中国话剧不可不提的一份子,关于他的创作落差及晚年悲剧一直存在着争论。如何看待曹禺的晚年,如何来看待解放后他的创作,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曹禺晚年创作有所减弱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建国以后许多老作家都面临的一个问题。要厘清曹禺解放后创作的落差,我们应当进行一个历史的回顾,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曹禺创作史上出现了三次危机,是由“库存枯竭”、创作思想的混乱和无法摆脱的痛苦所导致的。可以说,曹禺在全国解放以后的精神是一个不断衰竭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精神残废的过程”。这里说的残废,显然是精神的残废,不断的批判运动,导致人的精神不断致残。解放后,他的地位身份变了,他从文场走进了官场,在一个官本位的体制下,使人的本性也发生了改变。他开始变得胆小、软弱,甚至有些怯懦、虚伪、敷衍,但问题又在于他不是那种迷失本性的人,在心底深处,他有着他的良知和真诚,这使他更加痛苦。曹禺晚年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特别是思想改造运动,简直就是“非人”运动,曹禺也是从失去“人”的尊严开始致残的。文学的精神在于批判,在于那种渗透着良知的批判,曹禺的残废过程就是这样一个批判精神削弱衰退的表征。

    对于作家来说,曹禺晚年悲剧的深刻启示在于,只要是一个真正的作家,就不可回避它的历史责任,这是文学、艺术的本性所决定的。不论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社会,只要你从事文学和艺术工作,就必须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甚至是人类的思考者和批评者。

    [经典语录]

    不论是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社会,只要你从事文学和艺术工作,就必须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甚至是人类的思考者和批评者。

    [主讲人简介]

    田本相,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华文戏剧学会会长、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会会长、中国曹禺研究会会长、华文戏剧节委员会主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评委、文化部文华奖评委、中国剧协曹禺戏剧文学奖评委,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戏剧研究。主要著作有《曹禺剧作论》、《曹禺传》、《郭沫若史剧论》(合著)、《田汉研究概述》、《中国话剧研究概述》、《电视文化学》等,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中国话剧百年图史》、《台湾现代戏剧概况》等。其作品曾获全国优秀戏剧理论著作奖、中国话剧理论专著奖、普通高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艺术学二等奖等。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