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集锦
    集锦
    当前位置: 首页>>集锦>>正文

    【第7讲】邱国珍《寻找民族的精神家园:周氏兄弟与民俗学》内容精粹

    2013-01-07 网站管理员

    寻找民族的精神家园:周氏兄弟与民俗学

    ●邱国珍

    20051110

    [主讲人简介]

    邱国珍 教授,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筹)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十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民俗学教学与科研,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4次主持省、部、国家级人文社科项目课题;科研成果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核心内容]

    鲁迅和周作人对民俗学情有独钟,并且在民俗学上有所建树,这使得周氏兄弟成为20世纪初中国学界民俗学自觉意识的代表人物。

    鲁迅从小嗜读各种野史杂说,对搜集、抄录古籍兴趣颇浓,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特别重视。从小爱看杂书,以后留学日本,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和日本民俗学的熏陶。

    周作人和他的哥哥爱好相似,从小喜欢杂览,特别对地志杂记或风土志颇为爱好,重视古迹传说、物产风俗等民俗世相。在日本留学时受到日本民俗学鼻祖柳田国男乡土研究的影响,并系统学习了西方人类学和民俗学经典著作,是神话学人类学派的主要介绍人与倡导者之一。他所写的《童话略论》《童话研究》《儿歌之研究》,特别是《古童话释义》,即是运用神话学人类学派的理论研究中国神话、传说与童话的最初尝试,也是我国最早的民俗学研究成果。第一个使用“民俗学”的就是周作人,作为一种学科的专有名词,是周作人第一次公开使用发表。

    周作人对民俗学的执着,使民俗学理论移植到文学上,他提出贫民化的文学、贵族化的文学、世界的文学、地方的文学都不是偶然。他把民俗学的方法理论放到文学上,就形成了学科之间的互补。这也使周作人在三十年代中国民俗学和文学上独树一帜,在海内外都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国民俗学的产生与发展,理所当然地是与周作人的名字连在一起的。

    如果说周作人注重对民俗学理论的介绍和与文学的互渗,那么与周作人有所不同的是,鲁迅对民俗学的关注,着力于民俗的清理与文学创作的紧密联系,不搞纯理论,而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体现民俗学,对中国封建风俗中的落后提出尖锐的批判,尤其是陋习。鲁迅前期的一些著名小说如《孔乙己》《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社戏》《祝福》等,基本上都是从民俗中化俗为文而创作的。

    周氏兄弟基于对于民俗学学科理念的整体把握和深刻认识,是借助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广泛吸收西方及现代民俗学的新理念,将民俗与文学有机结合。一个在文学理论上有所创新,在民俗学上有所贡献;一个借助民俗尤其是陋俗来创作小说,把有价值的人生撕破给人看,从而使人得到一种震撼、一种猛醒,来达到他化俗为文,拯救国民,教育国民的目的。两个人路数不一样,着力点不一样,但是殊途同归,都对中国民俗学有所贡献。

    [经典语录]

    读书也好,搞研究也好,只有对象和目标,而没有学科的限制。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