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社会文化·人文素养
王建华
2005年10月18日
[主讲人简介]
王建华 教授,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绍兴文理学院院长。兼任省“十五”社科规划语言学专家组组长;浙江省陶行知研究会会长、省语言学会副会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文化的镜象——人名》、《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老舍的语言艺术》、《现代汉语语境研究》等,合著10部,主持与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6项,获得省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两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获“浙江省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获曾宪梓师范教育教师三等奖。省级重点学科A类带头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
[核心内容]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系统;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
语言与社会共生共变。它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语言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发展带来语言的新变化通常容易引起争论,被认为不规范,这是需要正确对待的。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如果没有汉语言文字的记载,就不能如此长久地流传。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维系了强烈的民族感情。语言是开放的,在不断的接触中能丰富起来,但也会产生冲突。
对于汉语言文字来说,曾有过文字拼音化的倾向。让我们记住西方著名语言学家高本汉所说:“中国不废除自己的特殊文字采用我们的拼音文字,并非出于任何愚蠢的或顽固的保守性。中国的文字和中国的语言情形非常适合,所以它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抛弃汉字之日,就是他们放弃自己的文化基础之时。”
我们要努力提高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要加深对母语的感情。“母语是人的文化母亲”,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国家的资源,要积极维护她的纯洁和美丽。我们要好好地爱惜自己的祖国语言,多阅读、多感受、多体验、多领悟、多理会,而且在具体的语言学习中多运用我们的语言,写出我们的体会。
我们要提高语用的能力,要遵循语用的规则,要充实知识的库存,要在现实的应用中提高素养。
我们的语言修养要体现公共关怀,要体现在人文情怀中。我们要在校园文明、文化建设方面,有所作为。
[经典语录]
希望大家热爱祖国语言,传承民族文化,倡导语用文明,提高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