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与区域经济
史晋川
2005年10月21日
[主讲人简介]
史晋川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应用经济组),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经济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理论、产业组织、区域经济发展、法-经济学理论。出版著作及教材共5本,共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项,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第二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核心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制多式”的发展。所谓“一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变化;所谓“多式”,是指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许多模式并存。但有影响的、能让人有所借鉴的、能动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模式,实际有四个。
一是珠三角地区,以深圳为轴心的三角洲发展模式。二是在长三角地区曾经非常显赫、现在开始转型的苏南模式。三是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的模式,就是浦东开发模式。第四个模式是具有很大的普遍意义的,特别是中国广大欠发达地区都可以学习的,那就是浙江模式,核心是温台模式。这个模式是内生模式,它的特征从资本积累角度来看,是内源积累,但这种内源积累主要不是靠集体经济和银行贷款,而主要是靠浙江老百姓勒紧裤腰带自己积累的,就像绍兴的发展是靠几口“缸”起家的——染缸、酱缸、酒缸。
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源在部门间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个是制度创新,第二个是技术创新,而且经济学告诉我们,制度高于技术。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格拉斯诺斯教授说,好的经济制度的本质,就是把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收益和成本充分内部化。
浙江的发展模式是内生的、由民营化和市场化来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域制度变迁和区域经济模式。它不仅是一种很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带有创新性的制度变迁模式,浙江模式有这两个含义。
浙江经济在“十一五”期间面临双重阶段转换的问题,一是发展的阶段转换。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农村经济到工业化中期这个发展阶段;从工业化中期走到工业化后期,基本建成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是我们下一个阶段要完成的。我们有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变与提升,空间布局的转换。
二是改革的阶段转换。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下一个目标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真正转变就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市场组织和市场交易方式的转变;新的改革阶段的转变,政府职能要转变,要从一个强势型的政府发展为一个服务型的、有效率的政府。
[经典语录]
市场经济是老百姓自己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