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明建设和当代政治体制改革
●万 斌
2005年10月28日
[主讲人简介]
万斌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马列学科组成员,中国政治学学会理事,浙江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社联副主席,浙江政治学会副会长,法学会副会长,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核心内容]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经进一步把政治文明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内在要求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和改革适应这样一个新的需要。
政治文明理念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坚持和发展。十五大报告里,在继续强调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文明之外,中央提出还要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把政治发展的问题——事实上就是政治文明建设问题提了出来。
从社会的静态的整体结构,或者说从社会整个有机体的结构来考虑,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社会作为有机体的结构包括生产关系、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这样几个层面,而这样几个层面又可以转化成经济、政治、文明三大要素,一个社会需要三大要素全面、协调发展。从动态的角度来考虑,社会的发展不是单个要素单向的发展,它是多个因素的协调、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马克思说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也包括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政治的发展。所以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重视社会的政治发展,重视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应有之意。
政治文明可以理解为:在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和国家关系的一种合理和谐的状态。这体现了政治文明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中,人类最基本的关系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个人和国家的内在统一才表现为政治文明。
对政治文明的理性思考,要以个人和国家为基础,建立一个三维视角,即个体的视角、国家的视角、个体和国家统一的视角。一个国家社会是否处于政治文明状态,首先要看个人的自由在国家能否得到充分实现,保证个体自由的充分释放,当然这个释放是合理的释放,要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相适应。第二个视角是国家在保证社会自由、激发个体活力的前提下,还能通过自己的制度建设来规范个体的自由,防止个人的任性,实现个人自由的整合。第三个视角,就是个人对国家的认同状态,国家根据个人的要求提出政治理念,建立规章制度,个人则根据国家的存在状态来确立对国家的态度,确定是否认同这个国家。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层面上,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科学的、廉洁的、理性的、法治的权威政府。要建立这一政府,一是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二是有高效率的运转机制。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就会走上一个新台阶,政治文明建设也会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就更能从政治上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经典语录]
政治是人类社会始终不能缺少的部分,是人类社会有序、健康发展的保证。重视社会的政治发展,重视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应有之意,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的坚持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