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报道
    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报道>>正文

    《绍兴晚报》:“主旋律影视也可以拍得很好看”

    2014-09-27 网站管理员

      黄亚洲,诗人,影视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作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之一,昨天,他就“戏剧艺术vs历史真相”为主题展开演讲,对《邓》剧中引发舆论关注的一些片段与细节的真实度作了解释。黄亚洲说,为了尽可能以平民视角、通俗生动的情节还原一代伟人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卓越贡献,《邓》剧编剧团队经过多次商榷,最终选择秉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创作了一个形象丰满生动的邓小平形象。

      □记者王薇

      “创作完剧本后,我一直以为,像《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样题材的电视剧,收看的人群只有老一辈的人或者机关干部,但没想到年轻人也爱看,这给了我信心,也让我今后对创作此类主旋律影视剧本有了更多的经验。”昨晚,热播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之一黄亚洲做客绍兴文理学院风则江大讲堂,面对一群“90后”的大学生真诚地说。

      讲座结束后,黄亚洲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两个“想不到”

      在参加《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团队前,黄亚洲也曾或独立或合作地写过有关邓小平的影视剧剧本,如电影《邓小平1928》,获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特别奖的电影《开天辟地》等,但对够入选《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剧团队,他坦言“真没想到”。

      另一个没想到是电视剧播出后,反响如此强烈。“首日收视率高达2.88,第二天平均收视率2.005。从8月8日播出到8月13日,同时段排名均为全国第一,创造了主旋律题材的新高。”黄亚洲说,当时他正在美国,每天从朋友处得到收视率的数据后,都激动得想立即动身回国。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虽然很荣幸地入选了编剧团队,但这毕竟是个艰巨的任务。”黄亚洲说,写真实的人物剧本,尤其是在中国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邓小平,并不容易,如何还原真实历史,又让观众接受理解,这是需要权衡的。

      “我虽然写过有关20多岁的邓小平的剧本,但在创作《邓》剧时,还是感到了很重的压力,《邓》剧表现的是1978年~1984年处于转折点的中国何去何从的一段重要历史,需要有很严谨的态度,在剧本创作的3年半里,我们阅读大量材料,进行许多采访,也到过邓小平那些年到过的地方,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黄亚洲说。

      在尽可能真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尊重“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形成了《邓》剧最后的表现形式。编剧团队在铺陈邓小平等真实人物的同时,设计出一系列虚构人物,展现普通人和大时代紧密关联的命运变化和精神成长。黄亚洲说,这条虚线不但拉近了邓小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联系起来,既深化了内涵,也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情节性。

      不要低估孩子的了解欲望

      黄亚洲在数个场合提到,《邓》剧播出后,最让他激动的,莫过于接到不少年轻观众的电话与信息,其中就有不少大学生。昨晚,面对台下一群“90后”,黄亚洲侃侃而谈。

      “我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是,首先孩子们想要了解自己父辈甚至祖辈过去的一些生活,其次是他们对这个国家也有着强烈的了解欲望,尤其是对那段奠定中国此后30年发展基础的转折岁月里的故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我们不应该低估他们的了解欲望。”黄亚洲说,这个现象也让他深信,在主旋律题材创作中,如果能够找好叙事角度,运用巧妙的表现手法,是会受到年轻人追捧的。

      昨天的现象也印证了黄亚洲的想法,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中,不少学生踊跃举手发问。“虽然他们有些提的问题很宏大,一时很难回答,但这正是学生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一片赤诚责任心的表现。”黄亚洲说。

      我也是那段岁月的“受惠人”

      “您和您的编剧团队虽然是用一种比较平实的叙事方式在编这部电视剧,但是其中对那段岁月的激赏和感情是随处可见的。”当记者刚刚说完这句话时,黄亚洲笑了:“当然,我也是那段岁月的‘受惠人’啊。”

      出生于1949年的黄亚洲,1983年进入大学,此前作为知青,一直是生产大队的劳动模范,后来被借调入文化部门。但尽管自小热爱文学,也有着不错的创作能力,他坦言“在1978年前,从来没敢想过成为一名大学生”。

      1976年到1984年,邓小平改变了一代年轻人的命运,改变了几代知识分子的境遇,改变了此后数代人的生活。黄亚洲即是其中一个。

      “创作的过程也像是与自身对话的一个过程,我经常会回想那段时间前后,我在干什么,我看到了什么,我碰到的人在说什么,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什么变化。”黄亚洲说,每当这些若有若无的记忆因为《邓》剧的创作而被呼唤出来时,他更能感受到一个伟大人物对中国命运转变的巨大贡献。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 风则江大讲堂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