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时代的电影
江海洋
(2010年5月25日)
[主讲人简介]
江海洋,国家一级导演,当今中国电影最具实力的“第五代导演”之一。是上海市政协第十一届常委,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等。现任上海上影南国影业有限公司艺术总监、副总经理,上海电影集团公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荣获全国“十佳”电视导演、德艺双馨电视工作者称号,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行业领军人物、“十佳”电视艺术家、“新长征突击手”、上海文广集团“职业道德标兵”等称号,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文艺人才特别奖、文艺家荣誉奖等奖项。作品多次获中国电影奖项,并入选参加国外“中国电影周”。编剧、导演的电影《高考1977》被作为建国六十周年重点献礼剧目,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电影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奖,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美国第五届中美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天使”奖并被作为开幕式影片;电影《最后的太阳》获中国新时期十年最佳处女作奖提名、百花奖提名、上海文学艺术大奖、最佳电影创作奖、最佳电影编剧奖。导演的电视连续剧《婆婆、媳妇、小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生死卧底》、《不可触摸的真情》、《生死英雄》等获得高收视率和各种奖项。
[核心内容]
实际上媒体时代可提供的选择特别多,在电影时代,哪怕人们有十种要求,它给人们的就只有一种选择。想在家里看到活动的画面,但这在电影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到电影院里才看得到,因为那时候没有电视也没有电脑。而在媒体时代,你有一种需求它可能会给你十种甚至更多的选择。但多元的选择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至少所有的媒体或者媒体中介物都是需要用钱来购买的。如果仅仅是花点钱的代价那其实也还好,但实际上人们每天还在付出精神的代价——潜移默化人们对美的认识。
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娱乐。在电影时代,文化除了娱乐功能还有其他功能比如汲取精神养料,而现在媒体时代是所有文化都是消费,在这种满足消费成为文化目的的时代,思想是难以推销的,思考更变成了消费的毒药。现在电视里哪个节目让你们思考了?没有,都只是看热闹。
接受方式的变异导致了艺术的缺失,现在的媒体很多是似是而非的情感、廉价的逗乐和吸引眼球的选秀。物质生活的丰富可以让你安身,但唯有精神才能让你立命。当今世界比的不一定是技术,因为在信息社会技术这些东西更替得很快,唯一不变的、能让人一生一世赞颂的是人格,是你遇到困境时的不屈不挠,是你心中对自己梦想的执着追求与信仰,你的人格力量是能够让你立命的,它一旦在你脑子里形成,就可以让你用一辈子。但很可惜,现在的媒体并没有提供这些能够引领我们精神向上的作品,或许有,但肯定不多。
电影的魅力在于它把人放大了,把生活的细节放大了,把生活的色彩、生活的运动浓缩在一个银幕上,让人感觉到是现实生活但是又超越了现实生活所给你的震撼,这时候艺术就产生了;而电视剧是把人缩小了,把生活场景缩小了,虽然现在电视的屏幕也比较大了,但是再大也不足以达到视听的震撼。实际上通过镜头的组接,电影可以达到一个造型感,即用各种各样角度的镜头和组接完成导演和编剧想完成的意念,但是拿到电视上播放则没有这个效果。所以说电影靠导演,电视剧靠剧本和演员,电视剧实际上就是剧本和演员的艺术,而不是独立的艺术。关于这一点现在还有些争议,但是从接受方式和艺术的本性来说,电视剧还不具备视听冲击力,它只是一个很好的讲故事的载体。
[经典语录]
对物质的过度依赖,窒息了对精神追求的空间;对技术的过度痴迷,造就了物质化的人格——人的物化。